如何用生命故事理解自己
当你在讲述“我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未来可能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你就在回答:“我是谁”。在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看来,生命故事就是人们的身份认同。
然而,这些特征和片段的描述,只能让你浅显地认识我,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我,就需要知道我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在我的生命中,什么给我提供了意义感、统一感和目的感,而这就是我的“生命故事”。
生命故事跨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尺度。
随着时间的流淌,事件发生了。但是事件不会随机发生,是人的行动引发了彼此的互动,而互动促进人们做出种种尝试,最后迎来结果。
但是怎么理解这段时间呢?哲学家保罗·利科曾写道:“时间通过叙述才成为人类的时间,而叙事正是作为对时间实质的描述而具有了意义。”
只有当时间被叙述,它才真正属于你。否则,它仅是匿名历史的一部分。在广袤的历史面前,你只会有渺小感。但是当你把过往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像珠子一样串联起来,编织成你独特的故事后,生命的意义就会慢慢浮现。
麦克亚当斯教授建议,你可以通过回忆你人生中最关键的6个事件来理解你是谁,他们分别是你最早的记忆、最重要的童年记忆、最重要的青春期记忆,以及你的高峰体验、低谷体验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构成了生命故事的核心情节,他们就像电影一样,有人物、有场景、有互动、有想法、有感觉,它们在你的头脑里,栩栩如生,清晰可见。而你要做的就是把他们书写或者口述出来。
在你“最早的记忆”里,隐含了你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还是乐观,是浪漫还是讽刺;一个在生命头三年被父母悉心照顾、和父母有更多情感和鸣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拥有积极的叙事基调。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的:“婴儿时期留给我们的不朽馈赠便是希望感。”
而在你“青春期的记忆”里,潜藏着你作为故事主人公的需求、欲望和目标。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心智是一种意识形态式心智。在这个年龄段,人们会思考有关善和真理的问题,会产生对世界如何运作、生活意味着什么的思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你开始寻找“我是谁”的真相。
在回忆你的“转折点”时,可能在该事件发生时,你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生命的转折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回头看时,你把这一时刻当作你的重大转折,这个事件的呈现,本身就说明了很多,努力领会这一特定时刻在你整个人生中的意义。
“转折点”、“高峰体验”和“低谷体验”像网络般交织在你庞大的生命故事里,而在你的细节描述中,往往可以看到你的动机偏好,即你更追求权利与成就呢,还是爱与亲密关系。
尽管,你的生命故事会出现分化和对立,比如女性在不同年龄段动机偏好的变化,还比如在二三十岁时,你可能会同时关注多个、甚至可能是矛盾的角色榜样,并且长时间无法形成统一。然而这种不和谐完全符合了这个阶段的特点。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在三十岁时写道:“我自相矛盾吗?那好吧,我就是自相矛盾。但是,我博大浩瀚,我包罗万象。”
任何时期都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然而在混沌中找到有序、在冲突中寻求和解,似乎是我们人类的使命,因为人类大脑偏爱一致性,一致性可以给我们意义感和动机。而动机有助于组织我们的行为,为我们提供做事的动力和方向。
当你把所有回答整合起来后,你就能归纳出自己生命故事的核心主题和思想。相较于人格层面,叙事属于认知层面,它的可塑性更强,它能影响我们在生活里的行动,也能让我们从个人经历的事件中获得教训、顿悟和成长,因为很多现实中的事件,背后原因往往是暧昧不明的,在叙事的思维下,我们就能发现那些”底下意义远胜于表面表达”的部分,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感,统一感和目标感。
👇🏻预约直播,跟着心理学家了解人生发展
本文关键词:人生故事、故事、理解、年龄、麦克亚当斯
搜索手记丨测试丨课程 请戳菜单栏
欢迎大家在 东木咨询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内容。
如果没搜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编辑 / 鲸鱼
现在扫码入群,还能参加共读活动!
现在扫码入群,还能参加共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