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旅行太疲惫了!都是“补偿心理”惹的祸,你需要这4个情绪小妙招
作为一个全然的观察者和亲历者,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旅行,提供了与自己独处、照见我心的绝佳机会 。
然而,成为妈妈后,尤其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很难再有自己单独旅行的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出游,要处理的情绪就比独自旅行复杂得多、浓烈得多,旅行不再是围绕我的想法运转,而是需要应对疲惫、焦虑、紧张、甚至气愤的多重挑战。
总结起来,带孩子出门旅游常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耗尽感。
很多家长在旅行归来后,都有这样的感叹:旅行原本是去放松的,结果旅行归来后反而更疲惫、更累了。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因为旅行从一件享受的事情变成了另一项“工作任务”。
当我们执行任务时,身体和精神往往处于紧绷和戒备的状态,旅行中照顾孩子、安排行程、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作为家长,这种紧绷感还会翻倍,因为我们总是希望面面俱到,总是想要做得周全一些,努力照顾孩子的需要、伴侣的需要、老人的需要,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自己的需求却往往被忽略。这种心态让旅行成为了负担,而不是一种享受。
而当旅行的“任务”完成后,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补偿心理”**
,旅行都在为别人服务,那么旅行结束了,我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所以身体就会自动地进入“葛优躺”模式,这种反差会让人感到极度疲惫
,类似于“节后综合症”;看似“葛优躺“是在“爱自己”,殊不知,这反而会陷入另一种“自伤”。
其次,这些年受到“卷文化”的影响,家长们在带孩子旅行时,会带着帮孩子“涨见识”的目的,设计“特种兵”式的行程,这也要学一点,那也要体验一点,因此,旅行变得充满了各种学习任务,家长们一心想要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这种心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在旅游景点疯狂地输出关于景点的知识点
,急切地希望孩子能够记住这些内容,而孩子在一旁要么心不在焉地神游,要么不耐烦地走来走去,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家长们的焦虑和压力往往超过了孩子对学习的实际需求,结果是旅途不仅没有达到放松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亲子双方的心理负担 。
这样的旅行,不累都难。
02旅行中的情绪工具箱
**上述让旅行变得更疲惫的做法,显然卷入了大量的认知和计划。然而,计划不当,徒增挫败,认知卷入过多,也会令人疲惫不堪。
既已如此,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
以下是我多年带孩子旅行中悟出的四个“一点”,不仅能让旅行成为真正的享受,还能在旅途中增进你和孩子们的亲子关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关照自我一点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问问你自己:“如果只考虑我的需求,我想要去哪里?”这是疫情后,我在纠结到底去贵州(我想去的地方)还是去海边(孩子们可能更想去的地方)时,我的一个朋友给我的建议。
优先考虑自我,这个建议听起来很自私,但是仔细想一想,当你只考虑自己想去哪里时,是不是就更容易做出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想得太少,而是想得太多
。因为有很多次,我发现我以为孩子们想去的地方未必是他们真的想去的,我以为父母想去的地方也未必是他们心之所向,戳破这层真相只需要你开口问一问他们:“这个假期,你们想去哪里玩呢?”。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告诉你:“妈妈,我哪里都不想去。”
所谓的远方都是他人构建的关于美和勇气的叙事,而当你明确了你想要去的地方,对于这个目的地你有无限的热情和期待,你的叙事就能鼓舞和带动你希望跟你同行的人。
今年暑假当我决定去敦煌时,我和孩子说:“你想不想去看看唐僧西天取经走过的地方?他途经的那些城市,藏着很多的鬼怪和菩萨,你想不想去亲眼见一见?”
从“我想要”出发,从你的渴望和动机出发,旅途中,你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和家人分享,你是快乐的,富足的,确定的,身边的人就会受到你的影响。这样的旅途不再是负担,而是一场你和家人们共同经历的有意义的冒险。
顺势而为一点
**旅行中,不想受到时间紧张等多种形式的稀缺导致的情绪压力,那么很重要的一点是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带宽。
什么是带宽?带宽是两位MIT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的心理资源的容量,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等。一个人的带宽不足就会加剧情绪反应,而情绪调节又需要有带宽,所以带宽和情绪调节之间是互为可用性的关系。
**增加带宽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尊重节律,二是学会借力。
带着孩子出门,要尊重他们的作息规律和生理规律,比如有些小宝宝需要午睡,那么行程的安排尽量就要留有午间休息的时间;再比如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长途公交都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安排。
这次去河西走廊旅行,我就在节律上吃了大亏。我们的行程,去程坐的是飞机,没有问题,但是回程从张掖到西安乘坐了6个半小时的火车,晚上10点才到达,孩子们上午在张掖还完成了半天的行程,晚上10点到达西安时已经疲惫不堪,带宽为零,就会变得极度高敏和情感索取。
这样的安排就没有尊重节律,下次可以做的优化是:购买上午的火车票,让一天的行程尽量简单;或者选择坐飞机,在晚上8点前抵达 。
借力,就是当你感觉自己的情绪快要抑制不住,带宽快不够用时,适当增加为你服务的人。
比如景点排队很长,但是请一位讲解员可以省去一半的排队时间,还可以近距离地去进行探索,这就是借他人的力加自己的带宽;如果觉得自己查询路线太消耗认知资源,可以雇一个当地人做司机,如此你也能多认识一个当地人,增加一些对地方文化的体感。
顺势而为一点,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减轻不少负担,让旅途变得轻松愉快。
**空杯心态一点
**旅行的目的绝不是涨知识,而是去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去建立新的连接,去延伸对自由的理解和探索。
余秋雨在谈到旅行时说:
我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太多传闻,而舍弃了本来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结果,哪儿都走到了,却走得那么空洞,那么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那么,如何在旅行中做到真正的放下预设,去感受当下呢?
不要让旅行被过度的计划束缚住,计划往往意味着没有惊喜,而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才能激发我们的直觉力。当你允许自己和孩子们随心所欲地探索,不被时间表绑架,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旅途中的自由与乐趣。
还是说回这个暑假我和家人们去的河西走廊,有一天的行程是进鸣沙山观月牙泉。我们抵达鸣沙山的时间比较晚,本来打算去看一看月牙泉就回酒店,但是后来我的孩子地瓜看到很多人在爬鸣沙山,那些努力爬山的人,走一步倒退半步,爬得异常艰难
,他突然内心涌起了要征服沙山的欲望,他大胆地向上爬,我就在后面追,可我怎么追都追不上,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朝着远方的地瓜大喊:“别爬了,我们回去吧!”没想到,他回过头来看看我,然后继续往上爬。他的这一举动,瞬间激发了我的胜负欲,我加快了脚步,即使心脏已经跳到148,即使双脚灌满了沙子,即使走了半天仿佛还在原地,山顶距离我“十万八千里”,但是我告诉自己:今天这座山我爬定了。就这样,我调整战术:只看脚下,只想现在,脚步不停地往上走,走着走着,我赶上了孩子,最终我们爬上了山顶。看着皎洁的月光,我们拿出手机视频,大喊:我们登顶啦!
这段体验成了整个旅行中“此时此刻”的典范,成了我和孩子彼此对视会心一笑的美好回忆。
**自然融合一点
**旅行就是在与自然接触,为什么我还要再强调“与自然融合一点”呢?
因为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往往疏离了自然,习惯了室内的舒适,忽视了自然赋予我们的那种最本真的、深层次的滋养。在旅行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深入地融入自然,来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与放松。
比如选择哪里用餐时,我们常常被装修精致的空间环境所吸引,但与其选择装修考究的餐馆,不如尝试在自然环境中用餐。它可以是餐馆、咖啡馆、茶馆或者甜品店等,如果他们能提供露天的座位,那就是一个与自然融合的机会。虽然在炎热的夏季,露天用餐可能看起来不太理想,但它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愉悦。
多年前,我在新加坡旅行时,有一天晚上坐在室外吃大排档,四周摆了很多把冰风扇,凉风阵阵、空气中夹杂着细腻的水汽,身边是高大的椰子树、视野开阔而自由,我和同伴边聊天边享用着简单美味的晚餐,那种放松感,至今记忆犹新。
而这次暑假的旅行中,当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个行程,我们印象最深的一顿饭,不是在豪华餐厅中享用的,而是在七彩丹霞景区门口一个简陋的露天棚里。
为什么?因为这个环境,离大自然更近,边吃饭就能边看到远方的山,听着风在耳边低语,这些才是我们身体最渴望的,那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纯粹的幸福,也是最佳的情绪调节器。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说:“旅程是思想的助产士。”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与世界更紧密地连接,也让亲子关系在这些共同经历中得以升华。如果你正在计划下一次的度假旅行,那么可以提前带上这“四个一点”,你可能会爱上这种体验,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它,祝你在旅途中,收获爱、放松和融合。
**
**
今日互动
你在带娃旅行的过程中,有何防发疯的保命妙招?
搜索手记丨测试丨课程 请戳菜单栏
欢迎大家在 东木咨询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内容。
如果没搜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信息
编辑 / 鲸鱼
**
**
福利预告
8/25东木初秋福利日,进福利群,调情绪、学识人、理关系、拿福利,和你的人生发展伙伴一起规划更好的人生~
立刻扫码入群,惊喜围观!
**
**
👇点击“ 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树洞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