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博客

“我是谁?”也许你也可以这样回答

October 30, 2024 | 2 分钟阅读

**

你有一条来自开亮老师从叙事共读营发来的信息!

**
**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读书会开始的时候,我在群里问了共读伙伴们一个问题——

一个人说了,这样两句话,感觉有什么不同,又是为什么?

第一句:我是I人。

第二句:我是I人,我却是短途导游。

这两句话读下来,我们会发现的确感觉迥异。第一句,就是书中所称的典范式思维,试图找到因果关联来解释事件,我们一下根据自己模模糊糊的MBTI的知识,想到了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内向的、不善言辞的人。

而第二句就是代表了叙事式思维,在乎的是一个人的愿望、需要和目标。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会产生很多好奇——短途导游要不断面对新的人,这个人是无可奈何成为导游,还是挑战自己或者其他原因,这个人说“却”的时候是压抑的还是无奈的呢,这个人内向的人做导游,会不会给大家表演节目、好不好意思卖东西给游客等等。

我们会发现,用叙事式思维模式讲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大量好奇的想象,而不是限制在I人的定义中。同时,只有用叙事式思维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生命体验,我们才能表达这个人的内心的状态,而不是限定在“I人是什么样”的规范中,框定自己。

个人神话回答了“我是谁”,语言讲述只是个人神话的折射,关键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一个自视为君子的人会尽力避免从事他所鄙视的欺骗行为;一个自认为成功的人,很难接受自己做出愚蠢的决定,因此可能会伪装。同样的,一个自认为不值得被爱的人,会作出很多讨好的行为;一个自认为是斗士的人,面对冲突第一反应是斗争而不是化解。

不仅是人生大事,只要关乎自我认同,个人神话就会发挥作用。我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自己从来不喝牛奶,原因是小时候因为计划生育又要生弟弟,所以在断奶前就寄养到三四岁才回家,那时候只能吃耐封。他说吃够了牛奶。看似吃什么不吃什么的小事,其实背后是一个“我要抗争被抛弃”的故事,他在无形的抗争。

无论是否清晰地用语言讲述自己个人神话,它本身就在影响着我们,清晰的个人神话让人坚定,混乱的个人神话让人纠结。所以,识别个人神话、改变个人神话,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关注。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这本书是叙事心理学集大成者丹·麦克亚当斯的专著,站在理论的高度解析了个人神话,特别对于识别个人神话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指导作用。

在本书中,麦克亚当斯以人的发展阶段,讲述了我们个人神话的形成和演变,比如婴儿期的叙事基调、幼儿期的意象元素、童年期形成的动机主题、青春期开始形成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并随着青春期末期更加独立开始第一次形成自己的个人神话,以此更加独立面对世界。

随着成年期的探索,我们开始理解世界和人性的复杂,不再一根筋的坚持普遍性真理,而是成多元的情境性观念,但也带来我们个人神话的混乱,我们开始形成更具有包容性整体性的意象原型来整合冲突而复杂的观念,形成更加坚定统一的自己,这是我们三十四中年期的关键,“中年危机”本身是我们个人神话蜕变的标志。

随着自我认同的清晰和外部创造的增多,中老年的我们会形成更加生成性的个人神话,指引我们达成更完整和从容的状态。

所以,我们的一生本身是自我认同的一生,而自我认同就是用故事回答我是谁的个人神话。

共读会的花式打卡/分享/提问的日常

**
**

**
**

东木双11大回馈即将开始

**
**

全年最划算的一次知识饕餮盛宴大回馈!

**不仅学知识,还能解决人生发展实际问题,靠近美好生活~
**

美好三课全新升级,10/28-11/1入群领取福利小课,

扫码进入东木福利群🎁,解锁更多福利和最新动态!

**
**

**

👇点击“ 阅读原文”即可联系东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