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教师到叙事治疗的引领者,她的路不一样...
介绍
吴熙琄
◇ 国际叙事疗法创始人麦克怀特的弟子之一
◇ 现任台湾菌特森创意对话中心执行长
◇ 美国休斯敦加维斯顿合作取向学院特约教授
◇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
◇ 从90年代起陆续在台湾引进焦点治疗,叙事治疗,合作取向,
到近年在内地推广叙事治疗,以及逐步的在内地介绍支持合作取向治疗,致力于后现代对话在华人地区的发展。
**正文这是一篇关于吴熙琄老师的随行采访,
正文总计4761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建议收藏、转发,慢慢看。❥
**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熙
琄在台湾上的是师范大学,台湾大学里的专业是按分数来划分的,熙琄懵懵懂懂地就被划到地理系去了,但她对地理却兴趣不大。大学期间,她参加了两个社团,“道德重拯合唱团”、“山地服务队”。“山地服务队”是一个帮助原住民的团体,参与这个社团的活动时,她发现自己喜欢跟人直接相关的东西,于是开始旁听心理系的课。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各种咨询辅导,她听得津津有味,本分里的地理课都不想听了,天天盼着去听咨询。她觉得那符合她的天性,她也喜欢那些老师,每一个都知性、温和,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在台湾业内有很重要的地位。
毕业后去中学教地理,白天做导师,业余时间她参加义务助人工作者的培训,持续了一年,每周的团体辅导里学到不少技巧。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心里想着“不能一辈子教地理”,于是开始思索怎么改变人生轨道。
在这个踯躅阶段,人生中的另一大主题也适时出现,她遇到了能够相伴一生的人,这人成为她的先生。婚后一年,顺利度过磨合期,两人循着各自的目标,一起出国留学。
1985年到1987年,熙琄在美国度过最辛苦的两年。她开始系统学习自己最喜欢的心理学,但一开始她几乎听不懂英文,把老师讲课都录了音,回家还是听不懂,笔记更无法记,老师找一个同学每个礼拜copy笔记给她,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那个时候,看书手边就放着字典,边查边看,看一章书要花7、8个小时,”她轻言慢语地说着,仿佛现在回首看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苦事,“也许是因为这样吧,老师觉得我很认真,考试都拿到了A,只有一门拿B+。”
到实习时,英文还是不够好,于是去外国学生中心,那里不很计较英文好坏,一直为英文不好而紧张的熙琄才放松下来。专心地工作,为外国学生服务,做访问,写报告,跟之前学到的理论相结合。那时候熙琄经常熬夜访问,有时到凌晨2、3点。“也不觉得苦,因为喜欢从人身上去学习,”一个外国人要学心理学、学辅导是非常艰辛的,但她却一直没放弃,因为“就是那么爱,做人的工作就是那么好玩”。
在这艰苦的两年里,先生一直都在旁边支持鼓励,最后熙琄拿到辅导心理学硕士学位。走不平顺的路也有好处,熙琄重新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也蛮能吃苦,蛮有生命力的,还不大容易被击倒。”
**爱上叙事疗法
**
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当事人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实现心理成长,也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重新整理反思。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澳洲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
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
爱普斯顿,他们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1990年引进到北美。正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的熙琄在91、92年时接触到了这种疗法,感觉很特别,“当时觉得它是通过一些很不一样的问话来帮助人”。
爱荷华州立心理学会邀请麦克怀特来讲座,熙琄听了后觉得跟自己的理念很接近,心里很喜欢,很震撼,觉得这种疗法里的语言特别精致。
念完博士,熙琄在医院里实习,接触到了各种个案,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会到跟人交流时语言讲究的必要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问话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的知识比咨询师的知识更重要。
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诊断和分析的熙琄,却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这种骨子里的感性气质让她在心理咨询中一直暗暗倾向后现代学派。
1993年毕业后熙琄在波士顿工作,希望在叙事这条路上多下工夫,当时,只要有好老师,她就去参加工作坊。有几年,她曾到其他州去工作,但“911事件”过后,受到很大的影响,终于回到波士顿,跟先生厮守。“医院,非赢利的服务孩子的学校,兼职,全职,做实务,做督导,服务机构的主管,那时经历了很多形态的服务工作,”熙琄回忆,“一直在体会什么叫困难,用什么方法去处理自己的困难和个案的困难”。
人生历练多了,熙琄觉得叙事治疗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从1998年开始,台湾的机构开始邀请熙琄回台做叙述训练,每年一次,熙琄用一个月时间在台湾做工作坊,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随着口碑相传,这种回台的活动在2003年后密集起来,增加到每年回台两次,每次持续两个月。那时,熙琄和先生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将近20年。
“回台湾玩吧”
2005年,先生带回一个消息,台湾物理界的人找他回台湾。他问她愿不愿意回。
熙琄心里那时大概是起了波澜的吧,脑子里一时间大概涌起了好多念头和画面,家人,老父,中文的世界,也许还有当年离开时那个年轻女子的形象,要回去了么?
结婚多年,也许是因为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俩还保持着年轻的心,喜欢生活里有变化。最初的沉吟过后,两人并没有过多地权衡和商讨,相互说一句“在美国玩得差不多了,人到中年叶落归根,回台湾玩吧!”
与先生携手回到台湾后,熙琄老师做督导,做家族治疗和叙事训练,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她写下归国感言:“这次回来,也许是个五年十年的缘份,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帮助治疗师整合所学并深化后现代理论哲学于实际治疗中;更关怀弱势并做到高度同理心的细致疗程;解构权威与病理的迷思,培养合作尊重之真诚态度;身心灵融合以带动助人者与求助者的整体疗愈;完成个人成长,发掘生命韧力于任何看似无望的情境。”
叙事疗法对语言很讲究,熙琄老师认为语言的表达会影响心情。在台湾做咨询的咨询师,常常会遇到很多原住民和一些越南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熙琄老师会建议先让他们讲自己的语言,然后再翻译。“我觉得这样子比较人性化。因为说自己熟悉的语言,才能表达真正内心的思想,”熙琄老师说,“身体和脑子的连接,是很宝贵的。”
在美国时,熙琄老师每年抽时间回台湾,回台湾后,熙琄老师又每年抽时间去美国,在剑桥医院的婚姻与家庭临床中心做督导和顾问。熙琄老师笑说,“每年能回去讲几个礼拜英文也蛮快乐的。”
婚姻家庭专家的幸福生活
很遗憾没有听过熙琄老师讲课,但听很多学员谈起她时,眼神里都有笑意,语气里都是欣羡,熙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女人,这种幸福,通过她柔和优雅的举止透露出来,通过她娓娓道来的故事传达出来,在工作坊,她聆听学员们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学员们不仅亲近了她,也熟悉了她的家人,上海的妹妹,台湾的老父亲,还有一直形影相伴的先生。
熙琄老师介绍她的先生,“他比较传统,但也蛮讲道理的。”
“比如我抱怨,都上班,为什么我要洗厕所。这些他自己可能想不到,但我说出来,他想一想,也会认同,那好嘛,大家一人一次好了。还有啊,为什么我做饭,然后又是我洗碗,先生也会体谅说‘那我来洗’。但是婆婆来的时候他不洗,老人家会心疼。”
先生是学物理的,却也欣赏太太所爱的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已可把熙琄老师一些惯常用语“活学活用”。熙琄老师妹妹的孩子曾为成绩不好而困扰,先生跟熙琄说,“你跟他说,‘失败也是宝贵的,你下次千万不要考过60分哦,不然就失去宝贵的失败经验了’。”她讲述时,他在旁偷笑。
台湾老父却一直不知道熙琄在做什么,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心理咨询”这个东西。直到有一次,家里因装修房子,与邻居起了龃龉,熙琄老师运用“专业绝学”沟通交涉,“摆平”了一桩差点闹上法庭的纠纷后,吴爸爸才模糊意识到女儿学的东西还挺厉害呢!
谈到吴爸爸,熙琄老师还讲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件。父亲渐老,其他的儿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影响,表达感情时严厉多于温情,在美国生活20年的熙琄却总想直接地表达出对老父的爱――她想亲爸爸一下。这个念头酝酿了很多天,一直也不得实行,搞得她自己每天也焦躁不安。某天,她终于受不了,问自己“有那么难吗?”,她决定当天吃过晚饭就行动。吃过饭,大家正在闲聊,熙琄突然“发难”,凑过去亲了爸爸一口,吴爸爸吓了一跳,差点摔一跤。
“之后呢。”
“之后,我就经常会亲爸爸一下。他也慢慢习惯了。”
大陆之旅
2006年11月,这是熙琄老师平生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她说觉得中国好大,北京好大,站在这样有千年历史的土地上,觉得很感动,也很想说感谢。
2007年的4月,熙琄老师再次应邀前来,行程中特意留出一天,圆熙琄老师爬长城的愿。她80岁的老父亲年轻时来过大陆,周游过很多地方,但没有登过长城,“如果爸爸知道我登上了长城,一定会很开心的。”
早晨出发时,熙琄老师就很兴奋,一直在问有关长城的各种事情,还说要在长城上给父亲打电话,又担心没信号。
熙琄老师身着样式简单的黑色棉服,牛仔裤,短发清爽,面容柔和。眉目俊朗的先生伴在她的身边,穿着中式对襟衫,两种颜色拼搭的牛仔裤,星星白的半长发束成时髦的小辫子,不像是研究物理的,倒像艺术家。
爬长城时,两人牵着手四处远眺,不停地发出“Wow!Wow!”的感叹,交换彼此不算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长城风大,先生为熙琄老师整理帽子,熙琄老师替先生把围巾围好。在一个僻静处,熙琄老师盘膝静坐,说要感受一下古长城的气场,先生护在她身边,并不打扰,只在她睁开眼睛,絮絮述说打坐感受时,轻轻颌首倾听,听完摸摸她的头表示了解和鼓励。
爬上好汉坡,我提醒熙琄老师打电话,她看见电话有信号,像孩子似地雀跃开心。猎猎风声里,听见她跟远在海峡那边的老父说:“爸爸,你猜我现在站在哪里――我爬上了八达岭长城哦!这里好壮观!”
如何从好到更好?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如何明确人生方向?正如每位CEO都需要自己的智囊团,你也需要自己的人生发展咨询师。当你对人生发展的战略方向感到困惑,左右为难时;当你被消极情绪纠缠,常感焦虑、抑郁和倦怠时;当你陷入一段复杂且难以摆脱的关系时,不妨与你的人生发展咨询师聊聊。自2022年起,东木咨询团队已帮助近300位来访者迎来更好的人生发展。过往来访者反馈,人生发展咨询格外擅长解决战略、情绪与关系三大领域的人生发展问题。如果你也想做一次人生发展咨询,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