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科学领军人物巴瑞特教授:情绪,你知道的也许都错了
来源: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引言 2019
年,阳志平老师担任主编的开智文库出版了世界知名情绪科学家、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主席、美国与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巴瑞特教授的《情绪》一书,并撰写推荐序。同时开智学堂协助巴瑞特教授在中国举办《情绪》中文版的新书发布会。在新书发布会上,巴瑞特教授做了精彩的主题分享《关于情绪:哪些是事实?哪些不是?》。阳老师在黄扬名老师的口译、洪菲女士与洪一嘉先生的笔译基础上,结合教授的分享,特编译一篇稿件,供各位读者参考。以下,是巴瑞特教授的主题分享部分要点摘录。
关于情绪,人们由来已久的认知是: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情绪是我们内心独有的,可辨识的现象。**
这种传统的情绪观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比如,《头脑特工队》有五个角色,代表欢乐、悲伤、厌恶、恐惧和愤怒。当然,快乐是领导者,因为在美国,我们有 500
多本畅销书都是在教你如何快乐。
尽管传统情绪观的知识谱系历史悠久,对人类文化和社会影响巨大,但大量科学实证表明,这些观点可能都是错误的。今天我将为你分享三个关于情绪常见的错误认知,并基于多年的研究告诉你哪些是事实,哪些不是。
误解1:情绪展现在脸上,我们能够通过表情来认知情绪
人们认为情绪是脸上的表情。人们应该在开心时微笑,伤心时皱眉,生气时瞪眼。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识别微笑,皱眉和瞪眼,以此识别对方的情绪。这就是关于情绪的最大误解:情绪展现在脸上,我们能够通过面部表情来认知情绪。
让我用一个例子来总结数以百计的研究:面部表情无法揭示背后的情绪。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如果我们只看小男孩的眉毛部分,会觉得他与我们认为生气的表情比较吻合。
同样,这个男人的面部表情,我们也会觉得他很生气、很愤怒。
Webb)赢得弗吉尼亚州参议员竞选。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把他的脸看作是在表达愤怒。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这张脸经常象征着愤怒。
当脱离具体情境,仅靠面部表情,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做出错误推测。
说到情绪,一张脸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我们光靠面部表情来推测情绪是不够的,面部表情无法揭示背后的情绪
。这就是关于情绪,我们学会的第一个事实。
**当我们说到情绪时,多元化才是常态。**
传统情绪观还认为,我们的面部表情是客观准确评估情绪的关键,所以我们经常会通过观察面部表情来推测他人情绪。当你看到另一个人的表情时,你的大脑正在猜测这些面部动作的含义。而且这些猜测是自动发生的,只需要你很少的努力或意识。**
即使是那些认为自己读脸能力强的人也只是猜测。**
这些猜测在解读人们扬起的眉毛,翘起的嘴唇或者倾斜的头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单一的身体特征,比如一个微笑,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情绪含义。
**
虽然很多公司号称可以识别人们的情绪,然而事实上,他们能做的就是检测面部肌肉动作。不要误解我的意思ーー我并不是说面部肌肉动作是随机的。我也并不是说它们没有任何信息。面部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它可以带来很多信息。只是我们忽略了情境(包括肢体语言、社会情境、文化期待等)带来的影响,情境很重要,当一个人出现某种情绪时,情境会影响他如何展示自己的面部肌肉运动。
数据显示,我们关于某种情绪与某组面部肌肉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忽略了情境的因素。
**
这些关心情绪识别的科技公司正在错失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机会,他们从根本上误解了情绪。**
这些表情是怎么回事?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事实证明,它们不是通过观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情绪而发现的。它们被一小撮科学家所规定,他们将其当作普遍真理,然后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但它们都是刻板印象,可以称之为表情符号的科学。
这些研究都是在研究我们过去带有刻板印象的后续产物,而不是在探究情绪这件事。
阳志平注:巴瑞特教授在这里主要是批评情绪识别公司开展工作的基础。这些关于面部肌肉动作与特定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老一辈情绪科学家保罗·艾克曼建立的“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基础之上。艾克曼这套系统将人们的面部肌肉切分为
43 种动作单元,每一种动作单元包括一块或多块肌肉。然后各种动作单元之间的自由组合,导致了人们可能有 1 万多种表情。
但,巴瑞特教授的系列研究发现,这套系统没有意义,甚至误导了大量情绪研究。巴瑞特教授认为这些不是真的情绪表达,只是肌肉变化而已。
误解2: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生理表征
下面讲情绪的第二大误解: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生理表征。
年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由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等共同做的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人出现特定的情绪时,其身体反应展现出清楚且一致的变化。他们的研究似乎为每一种情绪都创建了一个客观生物身体指纹。今天,他们发表的研究文章依然被奉为科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将用一个案例说明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想象一下你感到快乐的各种情境,比如园艺、运动、在沙滩上晒太阳……虽然我们此时在生理上的活动是不同的,但是都体验到相同的情绪类别——快乐。
年前就知道这一点了。他认为,生理学与行动或预期的行动有关… 因此,在同一种情绪类别的不同情况下,生理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里,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血压的变化。我们对 233
篇关于情绪事件期间身体变化的论文进行了元分析。如下图所示,左边表示的是舒张压;右边表示的是收缩压。在垂直轴上,我向你展示的是效果大小。其中,零表示没有变化。你会发现,血压变化并不是某种情绪专属的,几乎所有情绪类别的血压变化区间重叠范围很大。
如果传统情绪观念真的正确,那么,我们理应能找到某种情绪特定的生理曲线。然而,我用了二十年,还是没找到。**
当经验一个情绪时,你的动作和生理变化会非常不同。**
同样的生理变化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比如心跳加速并不代表你一定是恐惧、或愤怒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快乐。由此生理上的变化没有情绪意涵,是我们的大脑把生理上的变化变得有意义,从而解读为情绪。**
这就是关于情绪的第二个事实:生理变化并不与情绪一一对应,而是你的大脑将身体变化解读成了情绪。
**
误解3: 每种情绪在大脑有一条专属的神经通路
**
科学家常通过对大脑损伤的研究,来确定某种情绪在大脑中产生的特定区域。对此,最具启发意义的研究是在大脑中寻找控制恐惧的区域。
来,跟我到大脑里逛一下。大脑里有一个杏仁大小的部位,叫杏仁核。以往的科学家认为它是恐惧的中枢。
我们总结数百个实验,结果发现,杏仁核在人们处于恐惧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比你想象的要频繁得多。
但请注意,只有大约 30% 的实验显示杏仁核活动增加。如果杏仁核真的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那么这并不是你所期望的结果,应该不会只有 30%
的研究重复验证了这个结果。
杏仁核的激活并不是恐惧所特有的—— 它可以在各种情绪中被观察到,比如愤怒、厌恶、悲伤以及快乐等其他情绪。
我们看到的任何所谓的”情绪”大脑区域都有类似的发现。
多年来, 无论我们如何分析数据,我们都找不到情绪专属的情绪回路。
举个例子,这里有一个脑部受损的个案研究,研究对象 BG 和 AM
是同卵双胞胎,她们的杏仁核都受到损伤,图中杏仁核部分用蓝色和绿色标注。然而研究结果显示:BG 有恐惧相关缺损,但是 AM 可以正常处理恐惧情绪。
**
哲学家们称之为本质主义的观点是,你的大脑先天具有古老的情绪回路,这种情绪回路埋藏在你大脑中某些兽性的部分。人性战胜兽性;骑象人驾驭大象。
然而,本质主义不是好的科学。**
但它是很好的娱乐——它能让电影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场景。实际上,你的脑子里没有情绪回路。你的大脑没有一个由小人操控的情绪控制面板,即使有时候你的感觉是这样。
小结**
情绪不是原装自带的,情绪是你我建构出来的。**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它们是你的大脑对你自己身体中发生的事情的理解,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关,以便它能够弄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
这是一个不够快乐的时代 。如今,以抑郁、焦虑、恐惧为代表的各种情绪疾病正距离每个人更近;而心流、幽默、平静等积极情绪却正日益离我们远去。如何在 21 世纪摆脱抑郁、焦虑与恐惧等消极情绪,拥有更好的积极情绪?由阳志平老师主讲的重磅新课「美好生活·情绪情境论」首期内测来啦,欢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