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博客

没时间伤心的人是怎么突然爆掉的?

August 07, 2024 | 3 分钟阅读 美好生活, 东木和我

**
**

然而,就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却突然哭了起来。无声的泪水中,他幽幽地说了句——我其实已经爆掉了

接着他疑惑地问我——为什么?我其实挺满意现在的状态的呀,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没等我回答,他紧接着说,“可能我太忙了吧。”

来访者的自问自答是对的。在与他的后续沟通中,我也逐渐发现了他更多早已“爆掉”的细节。

然而,“忙”只是一个表象。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忙”是怎么让一个人,从99分的情绪积极高涨的状态,突然掉到了-10分的消极状态?

01

感觉良好的幻觉

“忙”,可以被进一步解读为,围绕目标展开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

而一个有效的忙碌——也就是达成目标的忙碌,则离不开这些事情的配合:

在行动伊始,我们会产生一系列“自我点燃”的情绪,例如兴奋、期待、激动。这些情绪作为动力的助推器,帮助我们提高注意力和行动效率。

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很配合地调度身体预算,即分配身体资源供我们消耗,例如水、血液、氧气、葡萄糖、皮质醇、激素等资源,让我们保持有足够的能量投入“战斗”中。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忙碌时,我们往往精神亢奋,觉得自己是三头六臂的超人。

当然,光身体准备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成为“时间管理大师”,即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放在目标上。至于那些与目标无关的事情?那当然越少越好,最好不花时间。换言之,像负面情绪之类的这些干扰项,就要尽量压缩它的存在感。

这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忽视情绪。 例如,完全不把情绪当回事,当它根本不存在,否定它给自己有影响;又例如,回避应对与目标无关的事情,用降级事态的方式,减少情绪波及。

于是,一种产生感觉良好的幻觉的行为出现了:我们把最多的时间投入到目标上,获得控制感;与此同时,我们好像看不到那些不好的情绪,从而获得感觉良好。

02

偏见的加持

然而,看不到不好情绪,不代表它并没有发生。

上述行动的结果——突然情绪爆掉,就是最好的佐证。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依然会选择用忽视的方式,来应对情绪?

这背后的关键,来自于一个广为流传的偏见:越关注情绪,越放大情绪。

**
**

而这种偏见的来源,实际上更与影响深远的情绪调节观点有关,即情绪来自于认知评价。

**
**

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情绪科学家拉扎勒斯的“情绪评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情绪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生活事件→初级评价→二级评价→情绪。 也就是说,情绪变成了经过有意识的认知加工的结果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广泛影响了情绪调节的临床实践,大家耳熟能详的“接纳承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皆源于此。

这个认识也在大众层面也影响深远,且被进一步被发酵出一系列的情绪偏见,例如本文提到的“越关注情绪,越放大情绪”——这里的背后逻辑是,既然情绪是“想出来”的结果,那么只要不去想,情绪不就没了吗?

03

解决的妙招

实际上,哪怕没有偏见,忙碌本身就挤占了我们调节情绪的资源。

例如,当你在全力以赴冲刺投标项目时,你和家人因为某些问题发生严重冲突,但你没时间处理,只能拖延,或当做问题不严重。然而这些没空处理的问题,都在默默发酵着负面情绪。等你缓过神来,它们已经成为即将爆发的山洪。

那么,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我们减少因忽视情绪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以下是两个建议:

首先,放弃掉“越关注情绪,越放大情绪”观念以及背后的默认假设——情绪与认知的必然的因果联系。 实际上,情绪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很多时候它发生了但我们并没有被意识到。

举个例子,生活中有一种情境,叫“吓蒙了”——即人突然遭受过大的刺激,他大脑为了自我保护而做出短暂断片的处理。也就是说,惊讶过度时,我们完全没办法思考。但是,惊吓的瞬间,我们难道没有产生情绪吗?那一定有啊——害怕、恐惧这类情绪,一定让当事人非常深刻。

其次,事实上,现有的研究已经清晰地表明,解决问题是调节情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它的反面——忽视问题,往往会带来更多适应不良的情绪问题。 所以,当负面情绪发生时,更合适的方式,是正面应对它发生的根源。

如果应对不了,那么可以在情绪爆掉的时候,利用宣泄的方式排解情绪。例如,通过宣泄的方式,把情绪排解方式。

关于宣泄的技巧,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如何聪明地宣泄掉说不清的情绪?

04

写在最后

大家都有忙碌的时候,但忙碌可以让我们充实,也可以让我们透支。

这里的关键差异之一,在于我们对待情绪的态度。

若你把情绪调节当做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那它必然会以健康的方式,丰盈我们的身姿。

作者信息

本文关键词:情绪调节、负面结果、忽视、健康搜索手记丨测试丨课程 请戳菜单栏欢迎大家在 东木咨询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内容。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编辑 / 鲸鱼

**
**

👇点击“ 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树洞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