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博客

成为自己,才是生命最好的礼物

April 03, 2024 | 13 分钟阅读 人生发展问答, 美好生活, 角色榜样, 东木和我

写在前面:

3月16日,东木咨询在上海张江科技园举办了首届东木大会,四位人生发展咨询师以Ted演讲的方式讲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本文作者牧之是当日聆听演讲的观众之一。请跟随牧之的笔触,一起回到东木大会的现场,感受演讲带给他的独特感悟和启发。

感谢阳老师和东木团队,有幸参加第一届东木大会,并受益于人生发展咨询的理念,以此文为纪念。

期待下次相遇,一起诉说新的故事。

四个精彩的人生故事

作为一名来访者和人生发展学的实践者,我在这次东木大会上聆听了四位鲜活生命的人生故事。令人感动、启发,也极其鼓舞。

琬文的演讲讲述了一个重新找回名字的故事。琬文用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讲述了她从盈盈到盈盈总,再到地瓜妈妈,最后成为琬文的故事。

整个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部经典文艺电影,不同于商业片的博人眼球,它透露出岁月沉淀的电影质感,引导你随着导演的镜头不断思考和斟酌。而故事最后在提起与放下之间的收尾,也让每位观众回味无穷。

  • 人生如泡茶

  • 放下与提起的平衡

  • 放下个人,提起情境

  • 放下纠结,提起行动

  • 放下一步到位,提起婉约的改变

林彤的演讲给了我极其强烈的冲击感。原来小蜗牛是这样的人!难道只有我知道林彤就是那个“起飞”的小蜗牛吗?那个将信息分析PPT做到好几百页的人,让我当时惊掉了下巴。

在听完演讲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几百页的PPT背后是一个既高神经质、高感商又高自主的细节狂魔兼豌豆公主,但这比学霸有趣得多。

人是多样的,正如大会的主题“多样的自己”所示。但社会却期待每个男孩女孩成为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一定要成为白雪公主吗?难道就不能成为豌豆公主吗?在演讲台上,我看到了一位豌豆公主在闪闪发光。

成为自己,才是生命最好的礼物。

在童话中,巫婆用 20 床被子来测试一个真公主和一个假公主。当真公主躺在 20 床被子叠加的床上时,也会立即感到不舒服。

因为这 20 床被子下面有一颗豌豆。这就是豌豆公主的故事来源。即使隔了 20 床被子,一颗豌豆也足以让你彻夜难眠。

开亮的演讲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叙事。我阅读过多次开亮的介绍,了解到他30岁的时候戒烟、减肥,以及有一位相伴多年的爱人。直到听了演讲,我才知道这些背后真正的人生故事。

一个因家庭意外让自己背负顶梁柱压力的十五岁男生,在十多年中是如何面对内心的种种冲突、拉扯,乃至最后放下的故事;一个上进的学霸和孤独的学渣,看似遥远的两个人,却彼此靠近、相互温暖,在中途经历了重重危机,乃至于需要用利益来捆绑彼此,最终实现了坦诚相见的故事。

和开亮一直执着于顶梁柱一样,我也曾经被困在某个角色里长达数年的时间。在听到开亮的讲述时,无数记忆的碎片涌进我的大脑。

我是顶梁柱,我一定要肩负家庭的责任。我是xxx,我一定要xxx。

我对这样的句式,实在太熟悉不过了。乃至于最后,我会像愤怒的拳击手一样朝着那个自己狠狠地出拳,但力量却落在了自己身上,挣脱不开。

意象原型是最核心的信念,它构成了叙事的基础,是所有记忆的起点。

顶梁柱角色为遭遇家庭不幸的开亮提供了一个庇护所,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念。然而,它也不断地把开亮拉回到那个15岁时的黑暗深渊。

正如阳老师在《人生发展的成与败》中所提到的信念误区,像是刻舟求剑一样。虽然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信念仍然固化在原地,不再适用。

过去的名字,无论是避难所也好,还是曾经令你多么骄傲的名片,当不再适用于当下,就应该及时更新。

但改变一个核心叙事绝非易事。看到台上另一个开亮时,我不禁感慨:这得走过多少崎岖坎坷的路啊。

我第一次理解到自己身上的叙事是在接触开智时。为何某个角色在我16岁之前能巧妙地满足我的爱与成就,与我的人性系统(高神经质内向)兼容,而16岁之后却把我打入深渊。

答案正是情境。

当叙事与情境发生冲突时,我的高神经质性格使情绪被放大了十倍,如同火上浇油。

在接触人生发展学之后,我开始各种微调,人生其实是越来越好了。

但我始终不敢彻底地面对自己,不敢再去回顾那一段混乱的经历。

于是,我选择了封藏起来,贴上了一个失败的标签。这种悲观视角持续影响着我,表现为一个典型模式:我不敢面对我的「结果」。

尽管获得了不错的学历,我却害怕让他人知道我毕业于某某大学。

明明从0-1做出了不错的成果,却不断地贬低不足,忽略做对的事情。

….

用阳老师在「人生发展的成与败」演讲中分享的结果-信念- 自由模型分析:我拿到了不错的结果,但信念却是冲突的。并且结果这部分,个人的评价和社会评价完全相反的方向,个人评价是负面的。

给心中的秘密找个听众,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倾听你,那就是你自己。不要有连自己都隐藏的秘密。

借着开亮的视角,我突然得到了某种启发。

某些挣扎,也代表着力量。在冲突中行动,带着痛苦前行。

尽管当时信念冲突,不自由,但至少拿到了不错的结果,这不应该被自己否定。

谢谢你,那个在冲突中不断前行的自己。

步入职场的第二年,我重新审视了我是谁这个命题。还在学生的时候,总是对于未来缺乏想象的土壤。

而工作的产出,更能让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可能要面临几十年如一日的职业生涯,如果不知道为何而活,那么未来可见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

这个时候,我重新再去看阳老师之前给出的设计意象原型的方法,一下子就突然开悟了,甚至激动地要和朋友分享。并且按照阳老师的建议,认真去思考了自己未来重要的4+3个角色。

1、意象原型回答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对自我的叙事化与具象化。 人是通过叙事、形象思考的,而不是通过理性、逻辑思考的。叙事、形象类思考挤占大脑脑力最小。

2、一个好的意象原型由主体词+限定词构成。 主体词往往涉及你的身份认同,有时候是你的职业,比如工程师;有时候是你的技能,比如写作者;有时候是你认可的某种角色,比如跨界者,有时候是你的职务,比如CEO。

3、再说限定词。我一般建议将限定词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回答:我是谁?比如,弗洛伊德是“反抗的英雄”;埃里克森是“热爱写作的老师”;某位来访者是“潇洒的闲人”。这一层或者是让优点更优点,或者是将自己的人性系统的缺点转换为优点,比如,弗洛伊德的神经质高,但转换为:“反抗”之后,从缺点变为优点了。某位来访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责任小- 功劳大”,有点佛系,转换为“潇洒”,也从缺点变为优点了。如此一来,你更容易认同自己。

1、这个意象原型主要参考自哪些角色榜样?

2、我对这些角色榜样存在哪些想当然?

3、这个意象原型如何转换为我的个人品牌、个人IP,能让大家更容易辨识?

4、如果按照这个意象原型,3个月、18个月、3年、12年之后,我最好的人生发展结果是什么?最差的人生发展结果是什么?

5、设想出最好的结果之后,我该如何来规划自己的目标、行动与情境?

6、规划好目标、行动与情境之后,我该如何利用认知、动机,叙事来放大?

7、当我遇到失败,该怎么办?

叙事,又进一步加强了同一性。

过去,不再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你积累的人生资本,是你用生命命换来的教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而未来,你要在知道自己要往那个方向去的时候,也会感到压力,但相比之前茫然无措显然更有生命力了。

小叶给的演讲让我作为矛盾人释然了。矛盾人很难放松,矛盾人容易被情绪困住,我们无法抛弃矛盾。正是对解决矛盾的渴求,加剧了冲突,加剧了自身的不满。

  • 做制造快乐的矛盾人,做持续行动的矛盾人,拥抱时代的矛盾人。

  • 这是我们能做的,而结果会自然而来。

是呀,还可以寻找有方向的快乐,以及做出微小的行动。矛盾无法解决,我们依然要努力让自己开心一起,行动起来。也许当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成果的时回头再看,曾经很在乎的事情,早已经云淡风轻。

回家之后,模仿阳老师的每周鲜花,给自己下单了一个月的鲜花,摆放在自己每天早起工作的书桌上。现在码字的时候,鲜花就在我的旁边绽放。

演讲的元思考

生命影响生命,故事启发故事。

四位咨询师,用一场精彩的演讲给予了在场观众很大的启迪。多年之后回想,我们依然会被感动和鼓舞。

关于演讲,阳老师在知识星球中复盘提到:演讲与写作,就是一个咨询师最好的宣传。

为什么?

因为演讲、写作是作品导向的。 一个精彩的东木大会演讲、一本精彩的咨询手记,本身就是让世人足以对这位咨询师形成深刻印象。

演讲,它是视频时代的产物,为观众提供了精心打磨、印象深刻的人生故事,能够全方位感受到咨询师的魅力。它的生命周期容易在10年以上,甚至数十年。

写作,则给读者提供了对话的空间,能够让不同时空的读者,可以轻易与咨询师对话。就像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与100年前的弗洛伊德、60年前的罗杰斯、米纽庆等人对话一样。

东木大会是四位咨询师的大作品,而三年前他们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都是行为分析的新学员。点滴的积累,持续创造,让他们在东木大会闪闪发光,并持续地影响他人。

在这个喧嚣时代,消费主义盛行,我们越发要专注创作和大作品。要么创造,要么消费;要么影响他人,要没被他人影响。

正如阳老师所提到的,创造不是一个备选项,而是一个必选之路。

无数APP,在引导我们消耗注意力。今天看到某个购物App,提出一个口号:星期一购物就在某某。完了,我想,这家电商巨头的营销策划真是天才。强行将星期一与他们家品牌关联在一起。

你会发现,这个社会,这类天才实在太多了。于是,我们的日子被早就挤满了。消费着,消费着,习惯了浅层次的满足,深层次的快乐再也体验不到了。或者说,那些简单而深层次的快乐,被消费主义思潮,抬高门槛了。

何以解忧? 唯有成为创作者。

当忙着写作、忙着开发,而且是自己想写的文字,想开发的产品,那么,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并且更容易享受事情本身,而不是关注事情带来的名利等外在结果。

这正是我在深圳演讲时所说的:在21世纪,成为创作者越来越有必要。如果你不创作,就有无数人、无数APP、无数事情抢走你的注意力、你的时间,最后就是你的生命。

生命影响生命,故事启发故事。在观摩完四位咨询师的大作品之后,让我在成为创作者的路上越发坚定。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自己穿越了十年,来到了东木大会的十周年。回顾过去十年,踩过的坑坑洼洼,即将四十不惑的自己,会对现在的我提出哪些建议?其中,哪些是早在第一届东木大会上,咨询师曾提醒过你的重要道理。

我想,耐心无疑是关键。是婉约的改变,是四位演讲者不约而同提及的一小步的行动。

任何改变都不会一蹴而就,阻碍我们的是:改变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然而,我们往往过于急躁,总是在寻找更加完美的方法。还有人类根深蒂固的过度自信,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推向深渊。

虽然人生发展学已经是屠龙刀,但依然需要每个人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不懈,静静等待花朵绽放。

那么站在当下,如何更好地穿越十年的行动周期,让自己牢记耐心的重要性呢?

琬文最后将故事汇聚在提起放下,让我思考,有哪些具身的动作,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呢?

答案是喝水,简单的白开水。

我是负面情绪和想法都很多的人,从高中开始,食物一直是我逃避情绪的避难所。当负面情绪涌上心头,就会往小卖部跑,一包辣条,一根冰棍足以让我暂时忘却烦恼。但这种逃避是短暂的,过度的刺激过后,往往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反弹。这种情绪上的波动让我更加渴望食物带来的刺激。

以至于多年来,身上累计来不少脂肪。减肥也变成我的某种修道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中看到自己的人生模式 ,对短期结果的渴求,以至于无法长期行动。失败的次数多了,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

体重只是冰山上的一角,生活方式才是冰山之下的关键。习惯大于目标。最重要的是优化情境,而非降低体重数字。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却难以知行合一。

直到工作之后彻底没有时间去健身房,并且已经体重已经超历史记录的时候,只能采用这个最缓慢,却最根本的方法。

好,那就从认真喝水开始。

情绪上头的时候,先喝一口水。不要急着冲去楼下的自动售卖机。相比饮料零食的刺激,喝水就平淡的多。但仔细品味,水也是有各种滋味。

一边喝水,一边量度情绪的变化。

也许刚刚是七分,现在降低到了六分。那么腾出的空间,就可以让注意力转移到最小行动的思考。然后采取行动,让自己彻底摆脱漩涡。

逐渐地去改善饮食,抓住点滴时间锻炼…

一段时间下来,体重也有下降,虽然不如真正为了降低体重来的快;最重要的是发现一些别的惊喜,就是自己对食物的欲望越来越低,对情绪的反应也没有那么敏感了,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并且积累了另外一种自信,就是我知道肯定不会反弹,因为这是冰山之下的改变。

遇事不决,先用量尺游戏。 看看如何降低一分的阻力,或者提高一分的动力,如何迈出最小的行动。

喝水提醒着我,不要和人性对抗,要温和的改变,要去改变冰山之下的东西,哪怕需要的时间慢一点。

喝水这个事情,总会让我情不自禁地和妈妈关联起来。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女人。一直奉行的是简单健康、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能自己种的,就不会去市场买,更不用说主动买不健康的食物,比如给家里买零食之类的。印象中唯一的一次,就是三年级的时候,她去街上卖自己种的菜,每次收摊会给我们带小蛋糕。

当然,她肯定不知道她儿子在外面经常背着她吃各种垃圾食品,一直在众人面前夸赞是弟弟妹妹的模范。

记得有一年大学暑假,我带父母去杭州玩,在西湖旁走累了,我兴冲冲地提出想给二佬买个饮料(其实是我想喝),结果差点被打回去,最终只能乖乖地拿了矿泉水。

有段时间流行扫兴的父母,我觉得形容我妈再贴切不过了。

但在工作开始攒钱以后,我却越来越理解我的父母。

妈妈中专毕业后当了十几年的家庭主妇,在爷爷退休之后,和老爸两个人一起经营家里的铺子。似乎是夫妻档比父子档更受欢迎的缘故,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也让家里的经济好转起来。

但他们一直都是保持最低的消费欲望。

妈妈的勤俭,不是那种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而是她内心真正认可这种生活方式。她总是说着类似这样的话,我自己种菜,不仅可以每个月节省开支,还能锻炼身体,并且吃得健康。每天早上让她叫醒她的不是闹钟,是地里的菜。

父母养育了三个小孩,我不止一次询问她和父亲是否觉得辛苦或者对于未来有压力,因为在我们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没有那么好。但妈妈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说自己很开心,觉得只要努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我知道,妈妈乐观的资本,就是勤奋,节俭,上进,简单的生活,叠加长时间的努力。

不过,现在这也成了老妈反击我用经济条件还不够好来拖延结婚生娃的重拳。

看我和你爸当年不也什么都没有,不也照样拉扯你们三个长大。

喝水,也提醒着我,简单的生活,勤奋上进的心态,以及顺其自然的从容,这也是我的母亲传授给我的人生智慧。

为什么要来参加大会

2021年10月2日,编号为2500,我加入了阳老师的知识星球。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拥抱开智社群。自2016年起,我就已经是阳老师在公众号上的忠实读者了。尽管如此,阳老师的文章总是洋溢着微言大义,充满深刻的洞见,那时的我还没有完全领悟其深层的含义。

然而,在安人书院中,阳老师将他的思考和见解表达得更加形象贴切。通过反复阅读公众号,我被熏陶了一次;上课写作业,又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在知识星球里观看阳老师一次次精彩的复盘和详细的案例,至少又是被洗脑了三次(笑)。

如此一来,终于是有点感觉了。

加入知识星球之后,我的触角逐渐深入到开智社群的每一个角落。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充满好奇心、卓越出众且彼此坦诚相待,惺惺相惜的同学。

在会场,会有同学突然出现在你眼前,温暖地说道:“Hi,你是某某某吗,我是xxxx啊。”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却似相识已久的老友。这样的瞬间总是令人感动。

晚宴时候,我们热烈地分享各自独特而精彩的人生故事,探讨各自人生经验;还有围坐在阳老师旁边,听阳老师开开小灶。

中间活水的同学还碰到了一起,大家一起讨论各自产品的技术路线,对AI产品的使用心得,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精力管理。

…..

我喜欢这样一群人,真诚而又热烈。

在演讲的某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观众,来旁听演讲。而是来参加自己孩子的成人礼。东木大会就是那个小孩,我们亲眼看着他出生,一步步的长大,见证了它的每一个里程碑。我们每个人又从人生发展学中得到启发,一起成长,迎来更好的人生发展。

非常期待,十年后,东木以后会长成怎样的参天大树。

第一届东木大会已经过去一周,而这篇笔记陆续写了一个多星期,期间很多灵感不断跃然纸上,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往的人生发展。

今年对春意的感知尤为强烈,也许是因为,人生的寒冬腊月已悄然过去了,盎然的春天正在到来。

感谢阳老师和东木团队,

期待下次相遇,一起诉说新的故事。■

当你走到人生十字路口,面对选择不知如何决策?当你遭遇重大挫折,心情低落找不到前行的力量?当你看到了自己技能的天花板,想要向上突破又找不到人指点?

人生发展咨询依托强大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套21世纪的大一统模型:人性系统论。在过去2年,我们帮助近300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来访者,解决了他们的人生发展难题。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加入东木咨询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