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博客

百岁女先生如何在被动的人生里过好这一生

July 12, 2024 | 8 分钟阅读 东木和我

作者:鲸鱼-人生发展咨询师
来源:原创

导读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一词人”,这也是对叶嘉莹最佳的注脚。她的精神世界在至美的诗词之中,她的现实世界在接连沉重的打击之中。

今年农历六月恰逢她的百岁华诞,让我们从她的百岁人生中窥见个体人生发展的脉络,从热爱出发,找到穿越时空的独特解法。

**正文正文总计5560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建议收藏、转发,慢慢看。❥

01

生于北京,年少才情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祖上是叶赫那拉的蒙古族,后来姓氏简称为叶。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父亲从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到航空署做翻译,母亲和姨母都是老师。父母共有3个孩子,叶先生为长女,另有2个弟弟。

北京的老家就在西长安街上,那里也是她从小长大的院子,小时也很少走出院子。她生性害羞,顺从、隐忍是家庭教给她的第一课。姨母为她开蒙,读《论语》,吟诵《唐诗三百首》。第一次作诗的诗题是《咏月》,那一年她十一岁。后又陆续写出《阶前紫菊》《窗前雪竹》等诗(均收入《迦陵存稿》)。其间阅读《词学小丛书》和《红楼梦》等书,对词爱好日益加深,吟诵之余开始独立填词。

出生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叶嘉莹少年亲历日军侵华战争,八年沦陷。6岁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丧母,在伯父伯母照顾下,与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她回忆说:“上海陷落的时候,我父亲在上海航空公司。南京、武汉陷落的时候,父亲都在后方,多少年没有音信。那时候我母亲得了子宫癌,要到天津租界的外国医院开刀治疗。我母亲放心不下三个孩子,手术后坚持要回北京,她是在火车上去世的。”

母亲离世给她带来巨大悲痛,这个阶段创作大量怀念母亲的诗词。后来恩师顾随评价“太凄凉”。

哭母诗八首 (其一)

噩耗传来心乍惊,

泪枯无语暗吞声。

早知一别成千古,

悔不当初伴母行。

少年叶嘉莹在大二时期,跟随顾随学习唐宋诗课程,接受正规严格的训练,深得老师的赏识。等到大三,叶嘉莹创作了6首诗交给顾随,竟一字未改,还得到和诗6首,这带给叶嘉莹莫大的鼓励与惊喜。

彼时恩师顾随有2个最得意的弟子,其一是周汝昌,另一个就是叶嘉莹。她在学习期间认真记下的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转,一直不离不弃。她也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02
**

**一路南行,磨难不断

“我一生遭遇三次沉重的打击,第二次最重,几乎影响了一生。”

关于婚姻,叶嘉莹说这是最难以启齿的话题,不愿意跟人说,直到丈夫过世,她才坦白。两个志趣爱好完全不同的人,白头偕老竟是字面之意。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经英语老师的介绍认识了丈夫赵钟荪。这段感情的起始源于男方的持续追求,然而,全家几乎无一人同意这段关系。

赵仲荪当时不在北京工作,为了追求叶嘉莹,频繁来往于双城之间,丢了工作。叶嘉莹以为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当对方求婚的时候,便心软答应了下来。

叶父见过之后,评价”这人学无专长“,没想到一语成谶,此后一生叶嘉莹成为了他的“供养人”。

红楼梦中探春远嫁海外蕃王,判词《分骨肉》十分伤感:“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命运如此相似。

叶嘉莹回忆那段往事时说到,“走廊很窄,没有床铺,白天当然不能睡,到中午吃过午饭,我怕吵了人家,就抱着女儿到远处的树下去转。到了晚上,小孩子可以随便放一个地方先睡,我一个年轻女子,只有等人家都睡了,我才在走廊铺一个毯子,打一个地铺睡下。”

怀有幼儿嗷嗷待哺,生计无着落,前路何茫茫,养家的重担就这样压在了叶嘉莹一个人的肩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这时,叶嘉莹只有27岁。

等到赵钟荪被放出来,已是3年后。这段遭遇沉重打击了出狱的丈夫,倘若以前还尚有温情,随着他的性格大变,蛮横无理蔓延至家中的每一刻。出狱后的赵钟荪没有工作,物质的匮乏尚可解决,精神的折磨成为最大的痛苦。

叶嘉莹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赵钟荪在产房门口等候消息,当得知又是一个女儿时,他掉头就走,重男轻女的思想暴露无遗。他的反应也给了虚弱的叶嘉莹重重一击,第二天就发起了高烧,身体更加虚弱,还多添了气喘病。

叶嘉莹曾深陷于丈夫的暴力和无尊严的窒息生活中,她想过开煤气轻生,在最后一刻停住了手。她向最爱的诗词中寻求解脱,直到看见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她感到释然和解脱,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后来,经人介绍,她开始在台北二女中教学。她一边负担繁重的生活,一边将自己的时间和心力压榨到极致,投入古诗词的研究中。两年后,因为出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叶嘉莹顺利进入台大教国文。她的事业迎来了起色。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她的课。

席慕蓉是她的迷妹,虽不是正式弟子,但热烈表白“我就是爱她,没有办法”。

转变心境之后,她不再需要去迎合不懂她的人,也不再需要去讨好不爱她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她热爱的诗词世界。

她曾做首诗《天壤》描述自己婚姻的真实情况:

逝尽韶华不可寻,空余天壤蕴悲深。

投炉铁铸终生错,食蓼虫悲一世心。

萧艾欺兰偏共命,鸱鸮贪鼠吓鵷禽。

回头三十年间事,肠断哀弦感不禁。

随着时间推移,女儿长大,丈夫也忘记了她,生活负担减轻了,她也接收到国外大学的邀请,开始异国执教。赵钟荪多年未见妻子,却在视频中再次看到她。站在讲台之上,她自信地演讲,与他印象中洗衣做饭的妻子完全不同。

他对叶嘉莹说:“这是你吗?我可以去听你的讲座吗?”讽刺的是,这时的赵钟荪才唤起了对妻子最初的美好。这自然是后话。

2008年,赵钟荪在温哥华去世。

“他伸出手来要握手,我就也伸出手来与他相握,希望他走得平安。以前朱疆村曾有一句词说‘身后牛衣怨亦恩’,我现在可以说对此深有体会。”

面对丈夫的离世,叶嘉莹无悲无喜,只写下一句:“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叶嘉莹从不回避婚姻的失败。鲁豫曾在采访中问道:“您从未体会过爱情的滋味吗?”她坦然说:“从没有过。”小女儿赵言慧却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03

漂泊北美,异国执教

1968年期满之后,哈佛要留叶嘉莹任教,但她坚持要回去,因为台湾那边的课程还未完,她觉得自己不能言而无信。但早已厌倦台湾生活,且对国民政府极为抵触的赵仲荪不愿意回去。

权衡之下,赵钟荪和两个孩子留在了美国,叶嘉莹独自返回台湾教完了剩下的课程。但等她想再回到美国时,签证却被卡住了。留在美国的丈夫,却始终没有撑起家庭的责任,单靠叶嘉莹在台湾的收入无法支撑家人在美国的花费。

1969年,她接受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临时聘约,赴加任教,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那边的课程要求用英语教学,英文不过关的她,每晚查生字备课到凌晨。在哥大教书的第二年,叶嘉莹收到了终身聘书,这在校方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待便是20年。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叶嘉莹大胆尝试着将西方文学理论引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在北美的汉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权威汉学家马汉茂、施吉瑞都是她门下学生。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迦陵存稿》,该书前有戴君仁序言,曰:“余观其所作虽不多,而皆清真秀逸,饶有情韵,以大学生而由此,洵可谓罕见者矣。嘉莹今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有盛名,听讲者塞门户,谁知其三十年前已不凡若此哉!是足以示诸生矣,故乐为之序。”

然而,在多伦多看完大女儿后,她飞到小女儿家才三天,就接到一通电话:“您的大女儿和女婿出了车祸,双双罹难……”大女儿就是那个从小跟她吃苦,在亲戚家打地铺的孩子,一生辛劳忍耐,就是为了子女长大,成家立业,刹那间,一切成空。

(其一)

平生几度有颜开,

风雨迫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

不令欢笑但余哀。

大学时代她学佛法,听到“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时,内心颇为惊动。坎坷半生,历经这场变故后,她才真正领悟到:时间有限,命运无常,当附着在表相的繁华落尽,内心最真淳的声音才会显现。

命运给她的第三次沉重打击,让她开始醒悟!

**04
**

重归故里,落叶归根

1978年,54岁,叶嘉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

1979年,55岁,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先任教于北京大学,不久转到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辗转各地数10所大学讲学,来回机票却都是自费。

“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讲课也分文不取。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叶嘉莹身体孱弱,却还是神采飞扬,思路清晰,只要一讲到诗词,她就毫无老人的疲态。她不间断奔走,相信诗词使人心不死。没人知道她这辈子讲过多少课,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从21岁大学毕业到九旬高龄一直如此。

2015年,91岁,“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嘉莹正式定居南开园。

2018年至2019年,94岁,叶嘉莹前后向南开大学捐赠3568万元,这是她的毕生积蓄,包括变卖天津和北京两处房产所得。

2024年7月6日,叶嘉莹先生百年华诞。

她的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苦乐,更看到了一个学者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她的诗词,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对“弱德之美”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君子之风的最好展现。她的一生,如同她所钟爱的诗词,历经风雨而愈发显得光彩夺目,让我们在她的光辉照耀下,看到了一个学者的崇高追求和伟大情怀。

“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踏莎行》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讨论文章内容?扫码添加东小木,回复「加入读者群」,和更多优秀同行者同频。

#角色榜样如何从好到更好?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如何明确人生方向?正如每位CEO都需要自己的智囊团,你也需要自己的人生发展咨询师。当你对人生发展的战略方向感到困惑,左右为难时;当你被消极情绪纠缠,常感焦虑、抑郁和倦怠时;当你陷入一段复杂且难以摆脱的关系时,不妨与你的人生发展咨询师聊聊。自2022年起,东木咨询团队已帮助近300位来访者迎来更好的人生发展。过往来访者反馈,人生发展咨询格外擅长解决战略、情绪与关系三大领域的人生发展问题。如果你也想做一次人生发展咨询,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